海相油气地质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
国际刊号:1672-9854
国内刊号:33-1328/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9075 人次
 
    本刊论文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论文导读: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多个环节。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主攻内容存在问题,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关键词:油气成藏,成藏模式,主攻内容存在问题

  1.前言

  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多个环节。免费论文,主攻内容存在问题。油气藏形成理论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这些理论是伴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而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免费论文,主攻内容存在问题。

  从19世纪末开始,油气成藏的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一20世纪50年代初)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学说或重力说为代表,为油气成藏的初始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①有机地球化学确定了有机质类型、丰度和演化,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②研究了成藏过程中油气二次运移和机理,在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阻力、运移通道、方向、距离以及运移时间和运聚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③系统地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宏观条件。指出在一个能形成油气藏的圈闭中,充足的油源和有效的圈闭是油气成藏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④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以及世界其他陆相盆地大、中型或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证明了陆相油气成藏机理。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国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而近年来,“含油气系统”,“成藏体系”,“成藏动力学”等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研究油气成藏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应用多学科知识,由定性向定量化发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物理模式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吴冲龙等(2009)通过对对国内外典型成藏模式的剖析,对同类型的实例进行概括和简化,并将成藏模式归为五大类:①着眼于基础条件的成藏模式;②着眼于动力介质的成藏模式;③着眼于形成机制的成藏模式;④着眼于演化历程的成藏模式;⑤着眼于复合要素的成藏模式。免费论文,主攻内容存在问题。微观部分主要在“超压体系及压力封存箱”,“幕式排烃”,“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方面进展很大。

  总之,纵观国内外以及胜利油田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大都停留于积累资料、分类定性描述和定性推理解释状态,虽然近两年来在成藏动力学定量研究方面有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但是将应力场、流体势、地温场、压力场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联系起来的综合研究方法必将在认识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理方面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2.研究的主攻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气成因,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向,油气充注过程和充注历史及成藏各因素的配置关系是油气成藏研究的主要内容。

  1.油气成因

  它主要包括油气的类型和来源两个方面。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对油气藏中的石油成分进行分析,确定石油的类型和来源,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大致的把握油气运移的方向。而其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应用最为广泛,其中的重要指标有C30莫烷和霍烷,伽马蜡烷,伽马蜡烷/ C30霍烷等。这类研究比较成熟就不再此赘述。

  2.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向

  油气输导体系(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最早是在1954年由Gussow.提出来的,它是指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网及其相关围岩,包括连通砂体、断层、不整合及其组合。油气在成藏动力的作用下总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而且总是优先选择输导体系中的高孔、高渗带,因此,油气的运移路径只是输导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组成了油气运移的有效输导系统。

  油气输导体系的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油气运移的研究。如利用放射沥青结核中的荧光生长条带来识别运移通道;定向流体包裹体群的面状要素与微裂隙成生长关系测量法等。免费论文,主攻内容存在问题。此外,Knipe(1993)通过模拟实验,利用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可留下相应的显微组构,如微裂隙、包裹体群,反演流体的运移路径[1];郝芳等(2005)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水动力,发展了射线追踪技术进行运移路线的全三维预测[2]。生物降解等作用对由生物标志化合物表征的原油成熟度影响较大,所选择用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的生物标志物必须适用于较宽的成熟度范围并具有很强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如三环萜烷一藿烷、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等。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含氮化合物、稳定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也成为研究油气运移的重要手段。

  3.油气充注过程和充注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体包裹体方法在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己成为当今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成藏年代学与成藏史的研究方面,流体包裹体的应用具体主要有3方面:一是烃类包裹体的形成时代,代表了油气运移充注的期次;二是烃类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记录了油气运移充注时储层的古地温,通过热史和储层埋藏史的恢复即可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埋藏深度,其对应的地层时代即是油气藏的成藏年代;三是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可以反映油气注入时的地球化学特点和相态特点。另外,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引入,成藏年代学研究开始由定期向定年研究发展,并成功地用于北海等油气田的成藏时间研究。

  (三)结语

  资料分析和统计数据表明,油气成藏模式概念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是从2000年开始进入高潮期的,目前仍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迄今为止,所建立的成藏模式已经涵盖了我国各时代的盆地和油气藏。免费论文,主攻内容存在问题。以上列举的各种成藏模式无疑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是很有价值的。免费论文,主攻内容存在问题。但是也应看到,另有一些研究者所使用的建模依据以及所提出的模式体系前后不协调,导致出现在一个成藏模式中夹杂两个以上的分类体系,甚至对同一个油藏先后或同时提出两个不同的成藏模式……虽然油气系统的概念在我国也曾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始终没有取代对成藏模式的研究。我国是一个具有系统论研究传统的国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我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及保存条件极端复杂,存在严重的结构信息不全、关系信息不全、参数信息不全、演化信息不全状况,而目前的研究程度和认识水平还难以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预计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的未来发展,将会与油气系统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构成完善的“实与形”关系,而采用定量模拟方式[3-5],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KnipeRJ.FaultingProcessesandFaultSeal.StructureandTectonicModelingandItsApplicaiontoPetroleumGeology,1992:325-342.

  [2]郝芳等。超压盆地生烃作用动力学与油气成藏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吴冲龙,毛小平,王燮培,等。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建模与软件开发[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3):301-311

  [4]石广仁。油气运聚定量模拟技术现状、问题及设想[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1):1-10

  [5]郭小文,何生。伊通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成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3):260-267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海相油气地质》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海相油气地质》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